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美育浸润校园,建设大美北理 ——教育学院姜楠副教授专访

供稿、摄影:侯倩、曲楠   供图:姜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全国教育大会讲话,2018

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

——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2020


时间轴

2019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20年7月,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4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



2024年10月15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此举意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必赢唯一官方网站作为双一流大学,必须直面如下问题: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教育领域经历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一所大学为何需要美育?换言之,大学美育的意义何在?我们走访了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教育学院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北理工首届教学名师姜楠副教授,就北理工开展的特色美育做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如下文字根据采访录音,由侯倩老师、曲楠老师整理。


大学美育:培养“完整的人”

必赢唯一官方网站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品格的领军领导人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项谋生手段,更意味着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所说“完整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完整的人”概念,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也同时列举出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这些恰是人文美育的切入点。正如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杜卫教授所言:“美育不仅仅是德育或智育的手段,而且是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一种教育。……每一种教育形态对于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格而言互为条件。”因此,美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对人的生成和化育,使人成为文化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看得见的人文美育

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教育学院开展的美育,自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看得见的美育”,最重要的是“看得见的人文美育”。“人文美育”由姜楠所长在2022年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高校美育课程优秀案例交流会”上提出,提出之时就获得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好评,成为北理工美育教育的新名片。当时,姜楠老师引用了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专家詹锳先生明确重申的学科分类法,即“西方的科学系统中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研究正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她结合自己博士专业“高等中文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教育,是从传统的古典型向复杂的现代型转化的动态过程,当今使用的“文学”这一概念的外延从晚清开始就被逐渐缩小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文学”的覆盖领域约等于如今的“人文科学”,所以,提倡“人文美育”意在向中国古代教育传统致敬

正因如此,与多数同类高校不同,北理工教育学院实施的人文美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一样乐器、参加一个合唱团、掌握一门才艺或获得一个艺术奖项,它超越“术”的层面而着眼于“道”。通过艺术类课程和活动固然可以开展美育,但美育并非只能存在于艺术类课程。姜楠老师援引美国哲学家阿尔伯特·威廉·列维(Albert William Levi)在《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把艺术当作人文学来教”(Teaching art as a humanity)这一观点,强调北理工教育学院超越知识或技能层面谈论美育,是用人文来定义美育

北理工的美育,不仅有“人文”属性,还有一个鲜明特色——“看得见”。“看得见的美育”是教育学院嵩天教授提出的。姜楠老师说,让美育“看得见”解决了教学中的最大难点:课时有限。众所周知,除艺术院校外,全国高校的美育课程都以非专业课程(即通选课)的形式出现,课时本已较少,加之无论学生对通选课有无学习兴趣,他们各自专业课的学习难度和压力都使得学生们无法保障通选课的投入时间,学校规定的课时既少,学生投入的时间也不够,这些因素使美育教育教学理念和设计变得无比重要,因此,教育学院的美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让美育看得见。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草木诗经”的四美

姜楠老师开发、主讲的课程“经典导读:草木诗经”从四个方面让“美”被“看见”。首先,课程引领学生发现古籍之美,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诗经》是“五经之首”,课程引领当代学生理解古代典籍,负责文本教学的三位老师(姜楠、侯倩、陈刚)从文学、历史、文化多重角度切入,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从文字、文本入手,我们甚至影印了一页《毛诗正义》发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阅读真实古籍的感受。修课学生不知不觉在课堂上完成了八十多首诗经篇目的阅读,有巨大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0a6e588cdf93a24c0bcba2e5fe4583d.jpg

结课合影 左起:许欣 侯倩 陈刚 姜楠 曲楠


课程结语的一页PPT,是学生一学期课上学过的《诗经》诗篇

课堂讨论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厚厚的《诗经注析》

其次,课程的博物之美,以“博物学”沟通文学与科学。博物学英文是natural history,但与“历史”无直接关系,词组中的history源于拉丁语historia,本义是探究、记录、描述。许欣老师分享海拔四千米高山上寻找绿绒蒿的经历,陈刚老师讲《秦风·小戎》时带学生逐一认识了战国铜车马的所有部件,听侯倩老师对《齐风·东方未明》一诗中“瞿瞿”的考证过程如同读侦探小说。课程安排了四个课时的实践课,从“诗三百”第一篇《关雎》的荇菜开始,带领学生认识良乡校园的诗经植物,唤醒了学生对母校真实自然的热爱之情。2020年首次开课建的微信群活跃度一直很高。虽然老师们对学生说,这个群来去自由,但修过课的同学谁也不退群,总是积极把良乡草木的讯息和新鲜的感想分享给新同学。到了寒暑假,微信群反而更热闹,因为大家都在交流家乡风物。这门课催生了两个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结题的时候,学生们编写了《校园诗经植物手册》和《校园诗经植物地图》。同样因为实践课,诞生了北理工历史上第一个融会古今、沟通科学与艺术的学生组织“博物社”,社长王子路来自特立书院。

姜楠老师带领学生去国家植物园参加自然作家欧阳婷的读书分享会

微信截图_20241106152830.png

学生在课程群分享图片

微信图片_20241105094456.jpg

博物社

除了打通传统与现代的“古籍之美”和沟通科学与文学的“博物之美”,课程可以被“看见”的美还有艺术之美,即以音乐、美术等形式呈现的美。讲到《王风》,姜老师在课上介绍了吟诵常识,还给学生现场吟诵了《木瓜》。学习《郑风·溱洧》“赠之以芍药”,学生欣赏了张大千、梵高的画作,课上甚至播放了“有鸣仓庚”的仓庚(即黄鹂)之鸟鸣和“呦呦鹿鸣”的鹿鸣。每学期的结课仪式“保留节目”都是许欣老师和陈刚老师的古琴弹唱《阳关三叠》,此曲作为送别名作,固然有曲终奏雅之意,但我们更想告诉学生的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会多一个维度。分别是难过的,就像人生会经历一次次痛失,但喜怒哀乐有了人文层面的观照,情感面貌和质量会大异其趣。

结课仪式保留节目:许欣老师和陈刚老师的古琴弹唱《阳关三叠》

efd6ec507a39bf1e792690ff982031b.jpg

结课颁奖(2023春)

最后一种“看得见”的美是从游之美。“从游”一词来自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写于1941年的《大学一解》:“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草木诗经”的实践课远望就是一幅动人的“从游图”。春日迟迟,学生在一株桃树下体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真切感受“灼灼”二字的明亮;蒹葭苍苍,在老师提醒下,学生惊奇地发现北湖的鸭子果真如《小雅·白华》中所言“戢其左翼”;学生在北湖西北角找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木瓜,凑上去闻一闻,说是“初恋的味道”;秋季选课的学生会和老师相约来年共赏行政楼前的海棠……师生关系因“从游”而变得可亲、可感,值得回忆。每学期结课,姜楠老师都用自己的教改经费购买草木或诗经主题的好书,作为奖品发给学生,最后一讲还安排了修过课的学姐、学长重返课堂,分享学习心得。

草木诗经实践课(2020秋)

学生触摸茜草(《诗经》中的茹藘)

姜楠老师为往届修课学生开的专场“校园怀旧游”(2022年秋)

微信截图_20241106153850.png

     宇航学院学生罗西蒙送给姜老师的“玫瑰”——电路板设计作品

      姜楠所长提出:古籍之美、博物之美、艺术之美和从游之美,都是“看得见”的美。为了让人文美育“看得见”,姜楠老师精心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用心备课,及时沟通,她希望修课学生立足北理良乡校园的一方天地,在大自然的草木荣枯之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成长。“经典导读:草木诗经”先后获批北理工通识课重点建设课程、北理工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国高校美育课程优秀案例。在教育学院,践行“看得见的人文美育”理念的课程不只“草木诗经”这一门,贾金莉老师依托课程“感悟考古”,仅在2024年秋季学期就举办了四次壁画服饰快闪活动,用科技的力量展示敦煌、山西石窟壁画的特色人物服饰,让学生不出校园就得到美的濡染。11月5日,贾金莉老师策划的“古代壁画服饰展”在良乡校区文萃楼开幕,颇值一“看”。

敦煌壁画快闪活动(2024年秋)

北理工的美育浸润行动:四位一体,课程“看得见”

姜楠所长还介绍了北理工的美育浸润行动路径。经过多年美育教学实践,教育学院抓住了将人文美育课程全方位融入校园的两个关键词:四位一体、“看得见”。四位一体,指的是以人文美育课程为中心,将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课外实践融为一体,继承既有品牌活动的传统,发挥优势。例如,北理工美育经典品牌文化活动“北湖雅韵”“岁时雅集”“琴动北理”等,获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四位一体”的美育浸润行动可营造处处有美、人人可美的校园美育场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如何让美育被更多师生“看见”?在学院支持下,姜楠老师和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贾金莉老师着手建设“看得见的美育 智慧+”项目。项目预期效果包括五种类别,一是审美体验类,拟分批在校园(包括良乡校区与中关村校区)建设若干可实施展示化教学的“美育课程实践体验区”,为师生提供多维度沉浸式审美体验。主要涉及现有课程“琴道与美学”“空间美学与花道”“气味美学与香道”等。二是环境迭代类,课程“经典导读:草木诗经”将向全校师生开放“北湖之美专业导赏”,导赏时间固定,师生可通过数字平台预约,全程配有专业讲解器,发放互动式手册。此外还有“快闪美育类”“结课展演类”“实践比赛类”。五类项目都在积极、有序地筹备和进行。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姜楠老师的课程“草木诗经”就有一种“散步”的气质,这不光指她带领学生在良乡校园“且行且看见”四时之美、母校之美,也似乎预示着北理工在“看得见的人文美育”之路上可以走得更远、更稳健。

人文之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姜楠老师心系北理学子的“大用”智慧,数十年精心实践,领衔北理工美育新发展,一起期待!


(审核:李汉军  )